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逻辑谬误的辨别误区(2):概念混淆与自相矛盾
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测试包含数学、逻辑、写作三种题型,满分200分,其中写作占65分。可见写作在联考中所占比重较大,那么MPAcc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篇写作技巧“论证有效性分析逻辑谬误的辨别误区(2):概念混淆与自相矛盾”,供大家多多学习和参考!
1. 易错误区
“概念混淆”和“自相矛盾”两个逻辑谬误都是前后两个表述不准确,不能保持内容表达上的一致。如果两个存在“概念混淆”逻辑谬误的核心概念的表述很长而且表达明显相反的意思,那么考生很有可能误认为此处存在的逻辑谬误是“自相矛盾”。如果两个存在“自相矛盾”逻辑谬误的核心概念的表述很短而且表达上有些含糊不清,那么考生很有可能误认为此处存在的逻辑谬误是“概念混淆”。
2. 析错识别
“概念混淆”和“自相矛盾”两个逻辑谬误的识别需要考生回归到对概念的定义以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上来。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事物或对象。例如:“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这就是从外延角度说明“森林”的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比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大,外延就越小;反之亦然。
“概念混淆”是两个概念在内涵上的偷换,即引用偏离原来概念本身的内涵去描述事物。而“自相矛盾”逻辑谬误是两个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通常是一段材料中的观点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存在矛盾关系。
3. 举例分析
【典型例题1】
另外,从本质上来说,权力平衡就是权力平等,因此这一制度本身蕴含着平等观念。(2014年1月)
【例题分析】
“权力平衡”并非就是“权力平等”。权力平衡代表力量均衡,指相互竞争的各方势力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彼此牵制的状态,不使任何一方过于强大而打破均势,破坏稳定,成为霸权。权力平等代表大小相同、力量相等,指权力授予内的各方都拥有同样大小的权力,而且权力行使是彼此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制约。两个概念看似相近,但是内涵不同,不能混淆,所以不能推出制度本身蕴含着平等观念。
【典型例题2】
假如再变换一下视角,从一个更广泛的范围来看,连我们人类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个部分。既然我们的祖先是类人猿,而类人猿正像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扬子鳄乃至银杏、水杉、五针松等一样,是整个自然生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为什么我们自己就不是了呢?
由此可见,人类的问题就是大自然的问题,即使人类在某一时刻部分地改变了气候,也还是整个大自然系统中的一个自然问题,自然问题自然会解决,人类不必过于干涉。(2012年1月)
【例题分析】
下面一段的结论“自然问题自然会解决,人类不必过于干涉”与此前作者论证的结论存在“自相矛盾”的逻辑谬误。由前文“我们人类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个部分”和“人类的问题就是大自然的问题”可以得出,作为大自然一部分的人类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到自然问题的解决。显然这与结论“自然问题自然会解决,人类不必过于干涉”自相矛盾。
【综合分析】
典型例题1中,“权力平衡”和“权力平等”存在“概念混淆”的逻辑谬误。可以看出,题干中作者只偷换了一个字,就试图将权力平衡和权力平等这两个概念的内涵等同起来,但一字之差在两者的内涵之间劈开了一条永远不可能填平的鸿沟。
典型例题2中,由前文内容可以推理得出“人类应该参与到自然问题的解决”,而后文的结论却是“人类对于自然问题不必过于干涉”,显然存在“自相矛盾”的逻辑谬误。在这个问题里,“人类”为主体,“自然问题”为客体。题干对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给出了“解决”与“不解决”两种截然相反的处理方案,所以必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以上是中公考研MPAcc小编整理的“论证有效性分析逻辑谬误的辨别误区(2):概念混淆与自相矛盾”内容,经过系统帮助大家梳理这一知识点,希望能够在后面的学习中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考研相关内容尽在中公考研MPAcc写作栏目!
推荐阅读